太原营村村主任,乡村振兴的领路人
4
2025-05-21
北京地铁,这座城市的动脉,承载着数百万人的日常通勤,在拥挤的车厢里,人们戴着口罩,低头刷手机,或是闭目养神,偶尔会有一阵歌声打破沉默——那是地铁卖唱者的表演,他们或弹吉他,或清唱,试图用音乐换取微薄的收入,但近年来,随着防疫政策的严格执行,这些卖唱者面临新的困境:未正确佩戴口罩的行为,让他们成为执法者的重点关注对象,这背后,不仅是防疫与生计的冲突,更是城市治理与底层生存的复杂博弈。
地铁卖唱并非北京独有,但在北京这样的大都市,它有着特殊的社会背景,早在上世纪90年代,北京地铁就出现了零星卖唱者,他们大多是外地来京的民间艺人,或是生活拮据的音乐爱好者,随着城市管理的加强,地铁卖唱逐渐被限制,但仍未完全消失。
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后,北京地铁严格执行“全程佩戴口罩”的规定,未正确佩戴口罩的行为可能面临罚款或劝离,对于卖唱者而言,佩戴口罩会影响演唱效果,甚至让路人难以听清他们的歌声,一些卖唱者选择“半戴口罩”或偶尔摘下口罩演唱,这使他们频繁成为执法对象。
对于大多数地铁卖唱者来说,音乐不仅是爱好,更是谋生手段,一位化名“老张”的卖唱者表示:“戴着口罩唱歌,声音闷,没人愿意听,更没人给钱。”他曾在西直门地铁站被工作人员多次警告,最终因未正确佩戴口罩被罚款50元。
从防疫角度看,地铁是密闭空间,人员密集,佩戴口罩是必要的防护措施,北京市疾控中心曾多次强调,不正确佩戴口罩会增加病毒传播风险,执法部门对违规行为的打击,从公共卫生角度无可厚非。
但问题在于,这些卖唱者往往没有固定收入,甚至居无定所,严厉的处罚是否真正解决了问题?还是仅仅将他们推向更边缘的生存状态?
北京作为国际化大都市,既要维护城市形象,又要保障底层群体的生存权利,地铁卖唱者的存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城市管理的弹性空间。
一些城市,如上海和广州,尝试在特定区域设立“街头艺人持证上岗”制度,允许艺人在规定时间和地点表演,这种方式既满足了城市文化需求,又便于管理,北京是否可以考虑类似政策?
社会救助体系是否足够完善?许多卖唱者并非不愿遵守规则,而是迫于生计,如果能有更完善的就业帮扶或临时救助机制,或许能减少这类现象。
在地铁里遇到卖唱者,乘客的反应往往两极分化,有人觉得歌声能缓解通勤的疲惫,愿意给予小额打赏;也有人认为卖唱干扰公共秩序,甚至存在道德绑架之嫌。
一位网友在社交媒体上写道:“我不反对卖唱,但在疫情时期,不戴口罩就是对自己和他人不负责。”而另一位网友则反驳:“如果他们能有更好的选择,谁愿意冒险在地铁里唱歌?”
这种分歧反映了社会对底层群体的复杂态度——既希望城市整洁有序,又难以忽视弱势群体的困境。
北京地铁未正确佩戴口罩的卖唱者,是城市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缩影,他们的存在,提醒我们思考:如何在防疫安全与人文关怀之间找到平衡?城市治理不应只是“清理”问题,而应探索更可持续的解决方案,或许,一座真正伟大的城市,不仅在于它的高楼大厦,更在于它如何对待最边缘的群体。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