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村长,戈壁滩上的现代牧歌与乡村振兴密码

admin 6 2025-05-21 14:40:58

在大多数人印象中,“村长”是黄土高原上裹着白羊肚手巾的陕北老汉,或是西南大山里操着方言的彝族头人,在乌鲁木齐郊外的达坂城区,一位名叫艾力的维吾尔族村长,正用他的故事颠覆这种刻板印象——他开着皮卡车巡村,用抖音直播卖哈密瓜,甚至带领村民在戈壁滩上建起了光伏农场,这位“乌鲁木齐村长”的日常,恰是中国边疆乡村振兴的微观镜像。

皮卡车与馕坑:传统与现代的共生

清晨7点,艾力村长的皮卡车碾过村道上的薄霜,车斗里装着连夜从批发市场运回的蔬菜种子,副驾驶座上,一部华为手机正在循环播放国家通用语言教学音频——这是他为村民争取的“农牧民夜校”教材。

“十年前我接任村长时,村里人还觉得‘通电通自来水’就是现代化了。”艾力笑着回忆,他管理的村落既有百年历史的馕坑作坊,也有搭载物联网系统的智能温室,去年,他组织年轻人用3D建模技术复原了濒临消失的维吾尔族传统民居“阿以旺”,意外成为网红打卡点,带动了民宿经济。

这种“混搭风”发展模式并非偶然,乌鲁木齐市农牧局干部李娟评价:“艾力把‘访惠聚’工作队的政策资源,转化成了村民看得见的收益,比如用扶贫资金购买数控刺绣机,让妇女们在家接订单,一幅机器+手工的艾德莱斯绸能卖到内地电商平台。”

戈壁滩上的“绿色银行”

乌鲁木齐周边村庄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年均降水量不足200毫米的干旱气候,艾力却从中看到了机遇:“太阳总不会罢工吧?”

乌鲁木齐村长,戈壁滩上的现代牧歌与乡村振兴密码

2019年,他带着村民在寸草不生的盐碱地上建起光伏板矩阵,板下种植耐旱的肉苁蓉,形成“上面发电、下面治沙、中间采药”的立体产业,这项创新让村集体年收入首次突破百万,还吸引了中科院新疆分院的专家驻点研究。

更令人意外的是光伏板的“附加效应”,由于需要定期清洁板面,村里成立了专业维护队,队员哈山说:“以前我去城里工地搬砖,现在每天用无人机巡检,工资高还不用离乡。”这种技术型岗位的诞生,悄然改变了年轻一代的就业观念。

抖音里的“石榴籽”经济学

“家人们看这个哈密瓜的纹路,甜度至少15度!”艾力村长的抖音账号有6.2万粉丝,镜头前他操着带有维吾尔语腔调的普通话,背景是村民打包农产品的忙碌场景。

短视频成了新农具,2023年,村里通过直播卖出30吨水果,甚至有上海客户预订了整座果园的“果树认养权”,艾力还策划了“厨房结对”活动,邀请乌鲁木齐汉族家庭与村民线上交流美食做法,视频点击量超百万次。“民族团结不能只靠开会宣传,得让大家在具体事上打交道。”他说。

乌鲁木齐村长,戈壁滩上的现代牧歌与乡村振兴密码

这种“指尖上的乡村振兴”也面临挑战,有老人抱怨:“整天拍来拍去,不如多挖条水渠。”艾力便用直播打赏收入修缮了灌溉系统,堵住了悠悠之口。

乡村振兴的“乌鲁木齐答案”

艾力的故事背后,是一套边疆特色发展逻辑:

  1. 基础设施“超前置投入”:得益于乌鲁木齐都市圈扩张,村里5年前就接入了5G基站,比东部某些平原村庄还早。
  2. 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将维吾尔族歌舞、饮食等元素转化为体验式旅游产品,避免同质化竞争。
  3. 政策敏锐度:抓住“一带一路”节点城市区位优势,把村级合作社纳入中欧班列冷链供应链。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马晶在调研报告中指出:“乌鲁木齐郊区的实践证明,乡村振兴不是简单地复制东部模式,而要找到传统与现代、民族性与市场化的最大公约数。”

夕阳西下,艾力村长站在光伏板阵列旁接听电话——某上市公司想投资建设研学基地,他转头对记者说:“你看,戈壁滩也能长出金疙瘩,乡村振兴这条路,我们得用自己的步子走。”

乌鲁木齐村长,戈壁滩上的现代牧歌与乡村振兴密码

(全文共1527字)


:本文基于真实案例改编,融合了乌鲁木齐县、达坂城区等多地乡村振兴实践,人物为虚构典型形象。

上一篇:乌鲁木齐社区书记电话查询指南,便民服务与高效沟通的桥梁
下一篇:丰台村长,都市边缘的权力博弈与乡土中国的现代镜像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