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营村长的三把火,一个城中村村官的多维生存图鉴

admin 4 2025-05-21 15:17:02

在太原小店区北营村,村委会门前那棵百年老槐树下,总能看到一个身影——村长张建国,他时而蹲在石凳上和村民抽烟唠嗑,时而在办公室接待开发商代表,更多时候是骑着那辆掉漆的电动车穿梭在拆迁工地和安置小区之间,这个看似普通的城中村村长,实则身处传统与现代的夹缝中,演绎着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基层治理者的生存智慧。

北营村的早晨往往从张建国的手机铃声开始,清晨六点,他就接到村民老李的电话:"张村长,我家水管又爆了,这安置房质量..."还没挂断,手机又显示开发商王总的来电:"张哥,三期地块的拆迁补偿方案..."这样的场景每天都在重复,张建国的手机通讯录里存着2136个联系人,从卖菜小贩到区里领导,构成了他特殊的"治理数据库",城中村特有的熟人社会网络与现代行政管理体系在这里奇妙融合,迫使这位村长必须同时掌握两套话语体系——与村民用方言谈家长里短,和开发商用普通话谈容积率。

拆迁补偿是检验村长能力的"试金石",去年冬天,村民刘婶因为不满评估面积,躺在挖掘机前哭闹,张建国没有强行清场,而是连续三晚去刘婶家吃晚饭,最后找出她家二十年前的老地契,发现确实少算了8平米。"数字不会骗人"成了他的口头禅,他创新性地引入"阳光拆迁"平台,所有补偿标准、评估结果实时公示,村民扫码就能查询比对,这种透明化操作让北营村成为全区拆迁信访量最低的村,但张建国清楚,真正的智慧在于懂得"数字之外的温度"——他总会预留5%的协商空间,给那些确有困难的村民留个"台阶"。

北营村长的三把火,一个城中村村官的多维生存图鉴

集体经济转型是张建国烧的"第二把火",当周边村庄把征地款简单分掉时,他力排众议成立村属物业公司,聘请专业经理人管理,如今北营商业综合体每年为村集体带来800余万收入,村民人均分红从2018年的3000元涨到现在的1.2万元,更难得的是,他坚持保留村史馆和传统庙会,在现代化楼群中辟出2亩地种老玉米,"要让娃娃们知道麦苗不是长在超市货架上",这种对集体记忆的守护,使北营村在物理空间城市化进程中,依然保持着精神层面的乡土认同。

疫情防控期间,张建国的"第三把火"照亮了基层治理的盲区,北营村有37栋自建公寓住着2000多外来务工人员,当城市社区用健康码管理时,他发明了"房东责任制",给每栋公寓配发体温枪和消毒设备,由房东担任"临时楼长",城中村错综复杂的小巷被划分为28个网格,退休教师、小卖部老板都成了编外网格员,这套土办法效果出奇地好,北营成为太原市唯一零感染的城中村,疫情后,这套机制演化成常态化的"微网格治理",连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都来调研。

北营村长的三把火,一个城中村村官的多维生存图鉴

但张建国也有他的困境,上周村民代表大会上,年轻一代要求把集体收入投资P2P理财,老人们则主张存银行吃利息,他不得不连夜请教大学经济学教授,城中村改造后,原先的"地缘共同体"正在瓦解,新市民对村委会的认同感逐渐淡化,更棘手的是,随着城市管理标准提高,他不得不每天应付十几个部门的检查台账,有次醉酒后对妻子苦笑:"现在最怕听到'创新治理'四个字"。

夜幕降临,张建国常独自爬上未拆完的老水塔,东面是灯火通明的城市CBD,西面是即将拆迁的最后一片老宅院,他口袋里装着两样东西:智能手机里装着智慧社区APP,钥匙串上挂着祖传的铜烟袋锅,这个47岁的村长就像他的村庄一样,一只脚已踏入现代城市,另一只脚还陷在乡土中国的泥里,但或许正是这种"两栖"特性,让他能在城市化浪潮中找到微妙的平衡点——既不让村民被时代列车甩下,也不让村庄在发展中失去灵魂。

北营村长的三把火,一个城中村村官的多维生存图鉴

当城市研究者讨论"城中村改造"时,往往聚焦于建筑形态与土地经济,而北营村的故事提醒我们:真正需要改造的不仅是砖瓦水泥,更是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治理智慧,张建国这样的基层治理者,实则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最前线的"变压器",将高压的政策电流转化为村民能承受的生活电压,他们或许写不进城市规划教科书,但正是这些"非正规智慧",维系着中国社会转型中最脆弱的那个环节。

上一篇:长春2020村书记通讯录,乡村振兴的纽带与桥梁
下一篇:太原营村村主任,乡村振兴的领路人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