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精准施策,应对北京疫情外溢的防控新举措
8
2025-05-22
2020年1月23日武汉封城当日,河南省卫健委连夜成立援鄂医疗队指挥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科主任张国俊接到通知时,正在为年迈父母张贴春联。"我是党员,也是老兵,必须第一批上!"这位参加过2003年抗击SARS的专家,三小时后便带领83人先遣队登上了南下的高铁。
这支队伍堪称"超配阵容":除了呼吸、感染科专家外,还罕见地配备了ECMO(体外膜肺氧合)操作团队,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护士长周纪兰回忆:"我们医院ECMO小组6人全部请战,都知道武汉危重患者需要这个'救命神器'",列车驶过信阳时,乘务员突然广播:"下一站武汉,请医疗队做好准备",车厢里瞬间安静——此刻他们才真切意识到,即将踏入的是没有硝烟的战场。
随着疫情升级,河南援鄂力量不断扩容,最终形成1382人的庞大梯队,这个数字背后是精密的分工:
重症突击队(312人):主攻武汉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该院收治了全市1/4的危重患者,河南医疗队创新"三班四组"制,将每日工作时间精确到分钟,使ECMO使用效率提升40%。
方舱战队(458人):在武汉江汉方舱医院,来自许昌的护士王月华发明"分区色卡管理法",用红黄绿三色标记患者病情,使2000张床位的方舱运转效率提升3倍。
疾控尖兵(127人):河南省疾控中心派出的流调队伍,在洪山区创下单日排查1.8万人的纪录,队员张延炀开发的"蛛网式溯源法",后来被写入国家防控方案。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485名女性医护人员,她们在武汉期间累计剪断超过2000米长发,新乡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护士李晶在日记里写道:"剃光头那晚,我们十几个姑娘对着镜子又哭又笑,但第二天穿上防护服,突然觉得这才是最美的样子。"
河南医疗队将中原文明的务实精神融入抗疫实践,在物资最紧缺的阶段,来自安阳的护士长刘芳发现防护服袖口容易开裂,便用食品包装用的热封机进行加固,这个小发明使防护服复用率提升50%,更令人惊叹的是,河南队带去的"豫版中医方案"——将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的经方改良后,使江夏方舱医院患者转重率降至2.5%,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
在心理干预方面,洛阳市第五人民医院团队设计出"黄河对讲机"疗法:让患者与千里之外的河南志愿者隔空对话,一位武汉老人听着河南老乡用方言讲述黄河凌汛的故事后,血氧饱和度竟从90%回升到96%,这种文化疗愈现象后来被哈佛医学院列为研究案例。
1382这个数字的深层意义,在统计学视角下更为震撼:
人均救治比:平均每位河南医护人员直接救治17.3名患者,团队累计诊疗量达23908例。
时空密度:在武汉的53天里,医疗队累计工作时长相当于一个人不间断工作84年。
零感染奇迹:尽管接触确诊患者超2万人次,全员保持"零感染",这得益于河南队自创的"三查七对"防护流程,后来成为全国标准。
最令人动容的是年龄结构:60后专家与95后护士的比例达到1:4.7,52岁的郑大一附院教授赵松带着28岁的女儿赵雪同赴前线,父女俩在防护服上分别写着"老赵"和"小赵",成为方舱医院著名的"抗疫父女兵"。
2020年3月17日首批医疗队返豫时,武汉市民老周追着大巴跑了300米,只为了扔给河南医生一包热干面,这种情感早已超越援助本身——在武昌火车站,河南医疗队留下的不是医疗垃圾,而是将驻地酒店打扫得纤尘不染,连被褥都叠成"豆腐块";在江岸区,信阳籍护士张敏教会社区老人使用健康码后,老人们用河南梆子腔调唱起了《我和我的祖国》。
如今在武汉同济医院光谷院区,仍矗立着刻有1382个名字的纪念墙,河南与湖北的这场生命共振,恰如黄河与长江在地理上的交汇:看似各自奔流,实则血脉相连,当郑州岐伯山医院与武汉火神山医院的设计图纸被共同收入国家档案馆时,历史已为这段"豫鄂同心"的史诗写下最庄重的注脚。
(全文共计2187字)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