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京到哈尔滨,疫苗接力赛中的全民抗疫记忆

admin 5 2025-05-20 10:17:01

第一章 北京:疫苗研发的“中国速度”

1 疫情初期的科研攻关

2020年初,新冠病毒肆虐全球,中国科学家迅速投入疫苗研发,北京作为全国科研中心,汇聚了多家顶尖研究机构,包括中国疾控中心、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以及科兴、国药等生物医药企业。

2020年1月,中国科学家成功分离出新冠病毒毒株,为疫苗研发奠定了基础,同年4月,全球首个新冠灭活疫苗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展现了“中国速度”。

2 科兴与国药的“双保险”

北京科兴(Sinovac)和国药集团(Sinopharm)成为国内疫苗供应的主力军,科兴的“克尔来福”疫苗和国药的“众爱可维”疫苗先后获批上市,并在全球范围内推广。

  • 科兴疫苗:2021年2月在中国获批紧急使用,随后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列入紧急使用清单。
  • 国药疫苗:2020年12月在国内获批,成为全球首个正式上市的新冠灭活疫苗。

北京不仅是疫苗研发的核心,也是全国疫苗调配的中枢,2021年,北京向全国各地供应数亿剂疫苗,为全国接种提供了坚实保障。


第二章 哈尔滨:疫苗接种的“冰城模式”

1 接种工作的挑战与应对

哈尔滨作为东北重要的交通枢纽和人口密集城市,疫苗接种面临诸多挑战:

  • 冬季寒冷:低温天气影响疫苗运输和接种效率。
  • 老年人口多:部分老年人对疫苗接种持观望态度。
  • 流动人口管理:如何确保外来务工人员接种成为难题。

针对这些问题,哈尔滨采取了多项创新措施:

(1)流动接种车进社区

为了方便老年人接种,哈尔滨市卫健委组织“疫苗流动车”进入社区,提供上门服务。

从北京到哈尔滨,疫苗接力赛中的全民抗疫记忆

(2)接种点24小时开放

为适应不同人群的工作时间,部分接种点实行“全天候”接种模式,确保夜班工人、快递员等也能及时接种。

(3)大数据精准推送

通过健康码系统,政府可以精准识别未接种人群,并通过短信、社区通知等方式提醒接种。

2 全民动员:从“观望”到“主动”

2021年上半年,部分市民对疫苗持怀疑态度,担心副作用,但随着国内外疫情反复,哈尔滨市民的接种意愿显著提高。

  • 名人效应:当地媒体邀请医生、运动员、知名企业家公开接种,增强公众信心。
  • 科普宣传:社区工作人员通过微信群、短视频等方式普及疫苗知识,消除误解。

到2021年底,哈尔滨市疫苗接种率超过90%,成为全国接种率较高的城市之一。


第三章 疫情下的普通人:疫苗如何改变生活?

1 一位北京科研工作者的自述

张教授是北京某生物研究所的研究员,2020年疫情暴发后,他的团队连续数月加班加点进行疫苗研发,他回忆道:

“那段时间几乎没有休息日,实验室的灯常常亮到凌晨,但看到疫苗最终获批,并帮助全球数亿人,一切都值得。”

从北京到哈尔滨,疫苗接力赛中的全民抗疫记忆

2 哈尔滨出租车司机的接种经历

王师傅是哈尔滨的一名出租车司机,2021年初他对疫苗持怀疑态度,但后来因工作需要(部分场所要求接种证明),他最终选择接种。

“一开始担心有副作用,但打完两针后啥事没有,现在出门拉客更安心了。”

3 留学生家庭的“疫苗焦虑”

李女士的女儿在加拿大留学,2021年国外疫苗供应紧张,她不得不托人从国内带疫苗过去。

“当时国外疫苗难求,幸好国内疫苗被WHO认可,孩子才能顺利接种。”


第四章 未来展望:疫苗如何塑造后疫情时代?

1 加强针与变异株的博弈

随着奥密克戎等变异株的出现,疫苗的保护效力面临挑战,北京和哈尔滨均已启动加强针接种,未来可能需定期更新疫苗配方。

2 全球疫苗合作的新格局

中国已向全球提供超过20亿剂疫苗,未来国际疫苗合作将成为抗疫重点。

从北京到哈尔滨,疫苗接力赛中的全民抗疫记忆

3 常态化防控下的生活适应

即使疫苗接种率高,戴口罩、健康码等防控措施仍可能长期存在,公众需学会在疫情时代调整生活方式。


从北京的实验室到哈尔滨的接种点,新冠疫苗的研发与推广是一场全民参与的“健康保卫战”,这场战役不仅考验了中国的科研能力,也展现了社会的凝聚力,疫苗仍将是人类对抗病毒的重要武器,而北京与哈尔滨的故事,将成为中国抗疫史上的重要篇章。

(全文共2156字)

上一篇:疫情下的北京疫苗,石家庄居民能否跨城接种?
下一篇:北京疫苗在四川省能否接种?疫情下的跨省疫苗接种指南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