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河南担当,省卫健委发言人如何成为公众的定心丸

admin 5 2025-05-21 07:57:08

在新冠疫情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信息的透明与及时传播成为防控工作的重要一环,河南省作为人口大省,其疫情防控工作备受关注,在这场战"疫"中,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的发言人团队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们不仅是政策信息的传递者,更是连接政府与民众的桥梁,为全省人民筑起了一道信息防线。

河南省卫健委发言人团队概况

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发言人制度建立于2015年,旨在加强卫生健康领域的政务公开和舆论引导工作,在疫情暴发前,该制度主要服务于常规医疗政策解读和健康科普工作,2020年初新冠疫情的突然来袭,彻底改变了这一制度的运行轨迹。

疫情初期,河南省卫健委迅速调整发言人工作机制,组建了由副主任张若石领衔的专业发言人团队,团队成员包括流行病学专家、临床医疗专家、公共卫生政策专家等多领域人才,形成了"1+N"的发言人梯队模式,张若石作为首席发言人,主要负责重大疫情信息和重要政策发布;其他成员则根据专业领域分工,负责特定主题的新闻发布和答疑解惑。

这支团队在疫情期间展现出极高的专业素养和应急能力,据统计,自2020年1月至2023年6月,河南省卫健委共举行疫情防控专题新闻发布会187场,发布疫情通报及防控指引超过500份,回应公众关切问题2300余个,这些数字背后,是发言人团队无数个不眠之夜和持续高强度的工作。

疫情信息发布机制与特点

河南省卫健委在疫情期间建立了"三级响应"信息发布机制,一级响应为每日疫情通报,包括新增病例、分布区域、流调进展等基础信息;二级响应为重大政策发布和突发事件说明;三级响应为专家解读和科普宣传,这种分层发布机制确保了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和针对性。

在发布渠道上,形成了"两微一端一网一报"的全媒体矩阵。"两微"指微信、微博官方账号,"一端"为"健康河南"客户端,"一网"是河南省卫健委官网,"一报"则是与省内主要媒体的定期通气会,多渠道同步发布确保了不同年龄段、不同信息获取习惯的公众都能及时获得权威信息。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河南省卫健委发言人的语言风格,与一些地区官方通报的刻板形象不同,河南发言人善于运用当地方言和通俗比喻,使专业医学术语变得生动易懂,将"核酸检测"称为"查病毒",把"居家隔离"比喻为"给病毒关禁闭",这些接地气的表达有效拉近了与普通民众的距离,提高了信息传播效果。

疫情下的河南担当,省卫健委发言人如何成为公众的定心丸

关键发言人及其贡献

张若石作为河南省卫健委副主任兼首席发言人,成为了疫情期间河南人民最熟悉的"官方面孔",他主持的新闻发布会以数据详实、逻辑清晰著称,尤其擅长将复杂的疫情防控政策转化为老百姓能理解的"大白话",在一次关于疫苗接种的发布会上,他用"就像给身体请保镖"来比喻疫苗作用,这一表述随后被广泛传播,有效缓解了部分群众对疫苗的疑虑。

流行病学专家张国龙是团队中的"数据担当",负责疫情数据的核实与分析,他坚持"数据多跑路,群众少担心"的工作理念,建立了河南省疫情数据"三核三校"机制,确保每个公布的数字都经过多次核对,在2021年郑州"7·20"特大暴雨与疫情叠加的复杂局面下,他带领团队连续工作72小时,及时厘清了灾害与疫情的关联数据,避免了不必要的恐慌。

公共卫生政策专家李华伟则专注于防控政策的解读与落地,他创新性地提出了"政策翻译官"概念,认为发言人的职责不仅是传达政策,更要解释政策背后的科学依据和民生考量,由他主笔的《河南疫情防控政策十问十答》系列,成为基层工作人员和普通群众理解政策的"工具书"。

典型案例分析

2021年夏季,河南省先后遭遇德尔塔变异株疫情和特大暴雨灾害的双重考验,7月20日郑州暴雨当天,正值疫情抬头期,网络传言"洪水传播病毒"引发恐慌,河南省卫健委发言人团队迅速反应,当天夜间即召开紧急视频发布会,张国龙专家用实验数据证明洪水不会加剧病毒传播,李华伟则详细介绍了灾后防疫的具体措施,这次发布会被媒体评价为"教科书级的危机公关",及时稳定了社会情绪。

在疫苗接种推进工作中,发言人团队也展现出创新思维,针对农村地区老年人接种率偏低的问题,他们策划了"名医下乡话疫苗"系列活动,组织省内知名中医专家深入基层,用传统养生理念解释疫苗的科学性,这种"中西结合"的宣传方式效果显著,三个月内使河南60岁以上人群接种率从62%提升至89%。

疫情下的河南担当,省卫健委发言人如何成为公众的定心丸

面对疫情信息过载导致的"信息疫情",河南省卫健委发言人团队及时调整策略,推出"每日疫情三件事"精简版通报,只聚焦新增病例、风险区域和防护提示三个最关键信息,避免了信息噪音干扰,这一做法后来被多个省份借鉴。

面临的挑战与应对

疫情信息发布工作并非一帆风顺,2022年初,奥密克戎变异株引发河南新一轮疫情时,网络上传言"河南瞒报疫情",发言人团队没有简单否认,而是邀请国家级专家联合召开发布会,公开病例发现、报告、审核的全流程,并主动公布了三例因统计口径差异导致的"数据误差",这种坦诚态度反而赢得了公众信任。

另一个挑战是平衡信息透明与个人隐私保护,在公布病例轨迹时,团队创新采用"时间地点模糊化"处理,既能让公众知悉风险点,又避免了对患者的具体识别,他们还设立了"隐私保护监督员"岗位,专门审核发布内容中的个人信息保护问题。

面对网络谣言,河南省卫健委建立了"谣言识别—专家论证—快速回应"的三步工作机制,当"核酸检测棉签有毒"谣言传播时,团队在12小时内组织材料科学专家进行实验演示,并通过短视频平台发布检测全过程,有效遏制了谣言扩散。

经验总结与启示

河南省卫健委发言人团队的经验可以总结为四个"结合":权威性与亲和力结合、及时性与准确性结合、专业性与通俗性结合、统一性与灵活性结合,这些经验对完善公共卫生应急传播体系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疫情下的河南担当,省卫健委发言人如何成为公众的定心丸

团队在实践中也形成了一套有效的工作方法:一是建立跨部门数据共享机制,确保发言依据充分;二是培养"专家型发言人",避免"外行说内行话";三是重视舆情预判,做到未雨绸缪;四是建立发布效果评估体系,持续改进工作。

展望未来,河南省卫健委计划将疫情期间形成的发言人工作机制常态化,扩大至整个公共卫生领域,加强发言人团队的梯队建设,培养既懂医学又懂传播的复合型人才,为应对可能出现的公共卫生事件储备力量。

疫情终将过去,但信息公开和科学传播的探索不会止步,河南省卫健委发言人团队在这场大考中的表现证明,权威、及时、透明的信息发布是疫情防控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现代政府治理能力的重要体现,他们用专业和真诚赢得了公众信任,为河南抗疫工作提供了有力的舆论支持,真正成为了老百姓心中的"定心丸"。

上一篇:河南省卫健委疾控处处长,守护中原大地的健康卫士
下一篇:河南省卫健委,科学防控新冠肺炎,筑牢中原健康防线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