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疫情防控中心,守护边疆健康的坚实堡垒
4
2025-05-12
引言:壮乡的抗疫底色
广西壮族自治区,这片以“山水甲天下”闻名的土地,既是我国面向东盟的开放门户,也是边境线长达千里的防疫前沿,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以来,广西以“边陲无小事”的担当,交出了一份兼具力度与温度的抗疫答卷,从东兴口岸的严防死守,到北海旅游疫情的快速处置;从壮乡山歌改编的防疫宣传,到“米粉经济”与病毒赛跑的韧性复苏——广西的抗疫故事,是边疆治理的缩影,更是民族团结的见证。
广西与越南接壤的陆地边境线长达1020公里,仅东兴市日均跨境人员流动便超万人次,2022年初,东兴疫情因境外输入暴发,这座边陲小城一夜成为焦点。
“一线封控+网格管理”的硬核策略
广西创新“分段包干”责任制,将边境线划分为1978个网格,动员党员干部、民兵、边民组成巡逻队,24小时值守,防城港市甚至启用无人机巡航、红外感应等技术,填补人力盲区。
跨境合作的“广西样本”
中越边境的“绿色通道”机制保障了货物畅通:跨境司机全程闭环管理,货物交接“零接触”,2021年,友谊关口岸进出口货值逆势增长32.7%,成为全国陆路口岸的标杆。
案例: 凭祥市浦寨边民互市贸易区通过“人货分离、分段运输”,实现疫情三年零断供,保障了东盟水果供应链稳定。
2022年7月,北海旅游旺季遭遇奥密克戎突袭,10天内感染超2000例,广西以“闪电战”回应:
以快制快:黄金72小时
精准防控:不搞“一刀切”
仅对海城区、银海区重点管控,涠洲岛等景区经评估后有序开放,最大限度减少经济损失。
壮乡温度:山歌与螺蛳粉的慰藉
当地将防疫知识编成壮语山歌,通过“大喇叭”传播;志愿者为滞留游客送上免费螺蛳粉,网友感叹:“连隔离餐都这么卷!”
疫情对广西的旅游、外贸、劳务输出三大支柱造成冲击,但危机中亦藏转机:
旅游业的“云突围”
跨境产业链的升级
疫情倒逼边境加工转型:东兴的越南芒果干、防城港的东盟海产品,从“过路贸易”转向“落地加工”,附加值提升30%。
劳务输出的“家门口就业”
百色、河池等劳务输出大市通过“粤桂协作”引进电子厂、服装厂,让农民工实现“离土不离乡”。
广西的经验与挑战,为全国边境地区提供镜鉴:
短板暴露:医疗资源的“城乡鸿沟”
部分边境县市ICU床位不足5张,疫情高峰时依赖南宁、柳州三甲医院支援,后疫情时代,广西正推进“边境公共卫生应急中心”建设。
文化抗疫的独特价值
瑶族“药浴”、壮族“艾灸”等民族疗法被纳入方舱医院辅助治疗,传统与现代医学的融合值得深挖。
未来的关键词:韧性
从“防疫+”到“+防疫”,广西正探索将边境防控体系转化为常态化治理优势,如利用健康码数据优化边民证办理流程。
壮乡山河无恙,未来可期
回望三年抗疫路,广西用“边关铁壁”守护了国门安全,用“壮乡柔情”温暖了千家万户,当桂林山水再现游人如织,当北部湾货轮笛声长鸣,这片土地正以它的坚韧与智慧,书写后疫情时代的发展新篇,正如一位边防战士所说:“这里的每一座山都是界碑,每一户边民都是哨兵。”而疫情终将过去,壮乡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永远向前。
(全文约1500字)
注: 本文数据截至2023年10月,融合了广西地域特色、民族元素与最新抗疫实践,力求在叙事中体现深度与人文关怀。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